首页 > 期刊杂志 > 国际教育

八步骤让学习反馈更高效

来源: 责任编辑:邹素仪发布日期:2021-11-08

        将同伴和老师给予的学习反馈与不同的复习阶段相结合,这一过程可以推动初中和高中学生持续深入地学习。

        众所周知,学习反馈可以对学生产生深度的影响。尤其是疫情之下,学生在数学和阅读方面损失了4-5个月的学习时间,反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对反馈研究的元认知分析中,约翰·海蒂(John Hattie)强调,其实提供多少反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馈必须被成功地接收到、进行处理和应用。为了让学生从反馈中受益,很有必要立即采取行动。

        以下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反馈场景:学生们翻看自己的作业,查看成绩,然后将作业丢进垃圾箱,完全无视教师尽职尽责写下的反馈意见;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打开门户网站,仔细查看教师在他们提交的网络作业中标注的反馈意见。

        英国教育领导者詹姆士·诺丁汉(James Nottingham)表示,有效反馈共分七个步骤。此文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第八个步骤,从而将学习引向深入,并使教学更简单、更有意义。

        提供有效学习反馈的八个步骤:

        1.明确目标:在布置重要作业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目标。学生需要通过示例和明确定义的标准了解如何才算是成功完成了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就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对于初中和高中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共同创建的标题或者一系列符合明确标准的可选择的任务。

        2.制定初稿:请记住,学生要提交的并不是草稿,而是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能完成的最佳版本。如果学生提供的不是最好版本,老师或同龄人就无法提供有意义的反馈。不用心完成的作业收到的也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反馈意见。必须提醒学生,如果他们在下一步征求同伴意见时分享的是质量极差的作品,那简直就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3.检查目标:给出明确的标准,以便学生和同龄人互相审查初稿。这一步骤很可能会出现诸多错误。学生需要专注于共同的目标和好的榜样。如果我们不提供明确的标准,同行反馈就会变得乏善可陈。例如,在对他人的写作进行反馈时,学生每次聚焦到一两个点,比如检查语言的生动性、学生的声音、某些语法规则或特定的内容元素,但不能同时检查在列的所有项目,尤其是在他们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解决同龄人能力问题的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是在五年级学生中培养同龄编辑人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写作和语法练习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当他们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可以在他们的桌子上摆上那种镶了金边的袖珍词典,这样在复习阶段,其他学生就可以找他们接受同辈评审。

        4.持续改进:这时要允许学生通过反馈取得有意义的进步。他们不再只是关注成绩,而是看重评估,并不断改进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需要,多次重复步骤3和4以便持续改进工作。

        5.检查目标:终于到了教师提供反馈的时候。到了这个阶段,这项工作比之前要好做得多。教师的工作生活也轻松了许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也好多了,因为根据反馈意见,他们的学习成果已经得到了改善。

        当教师开始教学时,应该努力对初稿提供反馈。最终,教师会看到将这项工作交给学生的好处。将反馈集中在成功的准则或标准上仍然很重要,而不是要解决所有问题。向学生提供反馈,以便他们改进。同时注意,提供的应该是真实的反馈,而不是一些空洞的建议。格兰特·威格斯(Grant Wiggins)声称,教师提供的大部分反馈建议都是不明确的、不可操作的。与其提出这些无关痛痒的建议,不如直接提出“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做?”之类的问题,“关于这件事,你还能告诉我什么?”或者“这个想法与你之前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有责任做出改进,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教师的修改意见。

        6.再次改进:学生利用反馈对作业进行改进,将作业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对于习惯了在垃圾箱看到教师给出反馈意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珍视的步骤。

        7.成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在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反馈后,评估学生取得的成就。学生应该达到共同目标。有大量证据表明他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有意义的支持。

        8.反思: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评分规则或其他成功标准回归目标本身,庆祝他们的成长,并为下一步制定计划。例如,在项目结束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的想法与项目开始时有何不同?”“根据你现在所知道的,如果你具有课堂决定权,接下来会做什么?

        越是让学习成为一种回报,就越有可能为内在动机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这种带有反馈的工作将引发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减少对教学内容浅尝辄止的情况,并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更有意义的成长。

信息来源:《教育乌托邦》网站

编译者: 张莹

责任编辑:邹素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