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取决于教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是否让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后再给出答案。但是,努力深入的思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如此重要呢?文章探讨了两种努力思考、深入挖掘的模式,并分析了它们对学生学习的深刻影响,结果发现学生对某件事情思考的时间越长、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当人们谈论认知科学下的有效教学时,更恰切的说法可能是:“我深思熟虑,故我学有所成”。
学生的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是否让学生深度思考以给出答案。但是,努力思考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它对学生的学习如此重要呢?
Deans for Impact是一家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与美国各地培养准教育工作者项目合作,将认知科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该组织提出的。而下文将探讨两种努力思考、深入挖掘的模式,并分析它们对学生学习的深刻影响。
1. 如果你想记忆持久,试着挖一口深井。
假设你正在建造一口水井,你是会花5分钟挖一个浅坑就收工,还是会花时间和精力挖一口深井直到水涌上来?
我想大家都同意,持续深入地挖掘才是最好的选择。人们记忆事物的方式也是如此。通过认知科学,我们知道对某件事情的思考时间越长、花费的努力越多,“记忆痕迹”(memory trace)就越持久,信息也越容易被检索到。因此,最初的挖掘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找到水源;用在学习上,就越容易在未来需要提取信息时,找到储存特定信息的“记忆深井”。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问题,其中只有一个会产生持久的学习效果。
问题一: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是哪一年创作的《他们眼望上苍》(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无论学生是否知道正确答案,回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认知挖掘和提取都是简短而肤浅的——这也意味着该信息不会持久地存储在他们的记忆中。
问题二:如果考虑其创作时间,为什么《他们眼望上苍》一书的中心思想备受争议?
回答这个问题看似需要与第一个问题(有关小说创作年份)相同的知识,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更长时间、更加努力地思考创作时间的重要性——而这个过程中所有付出的努力使得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更加稳定持久。
2.如果你想学习内容有关联,试着像考古学家一样去挖掘。
想象一下,你正在进行考古挖掘中,认真仔细地挖掘一座古城的遗迹。由于挖掘出的物件太多,因此你设置了一个系统,根据每个项目的关键特征对其进行标记。
例如,与其简单地将物品标记为“勺子”,不如将其标记为“铁勺,刻有花卉图案,可能是为儿童制作的”。如果你希望其他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通过这些组成要素——儿童、铁、雕刻——来识别和理解文物,并将其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那么这种记录和放置物品的方式就至关重要。
每当我们将事情存储到长期记忆时,大脑都会以类似的方式运作。就像在考古示例中一样,一条信息附加的标签越多,我们就越好理解它,并在以后提取信息时更容易找到它。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两个问题,其中只有一个提示学生进行关联学习。
问题一:蜘蛛有几条腿?
这个问题只提供一个信息标签:蜘蛛有八条腿。这意味着学生很难将这个信息项与类似信息项关联起来。
问题二:蜘蛛为什么不是昆虫?
这个问题提示学生建立更多信息标签,提供了更多潜在的信息关联点,例如蜘蛛有八条腿,而昆虫有六条腿;或者蜘蛛有两个主要的身体部位,而昆虫有三个。这意味着下次出现类似的主题时,例如无脊椎动物分类,学生将有多种方式提取该信息(腿和身体部位的数量),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蜘蛛和昆虫,以及两者之间的分类差别。
结论:
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思考时间越长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将其铭记在心;我们发现的想法包含的内容越多,就越容易将它与知识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并在将来轻松地检索到它。
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关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只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不用心努力思考,那么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思考就不会走深走远。
促进学生深入、努力思考的策略
使用“如何/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引发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推动学生思考背后的基本原理。比如,“植物生产自己需要的食物需要哪三样东西?”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植物如何利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来制造自己的食物?”那样有效果。
提出“如果……”这样的问题,可以打破事物的表面特征,引发学生对其潜在特征的思考。再比如,“请绘制一幅画表示3x4”这个要求就远不如“请先绘制一幅画表示3x4,然后再把这幅画改为表示3+4,两幅画会有什么不同呢?”
不要进展太快。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努力而深入地思考。“你还注意到了什么?”这个提问也不如“请告诉我更多有关它的信息,你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呢?”